7月25日
中电联召开《2017年上半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》新闻发布会。
相关数据显示,上半年我国新增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新增总装机的73.4%,发电电源结构继续优化。中电联预测,2017年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5%左右,与2016年总体持平。
上半年,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,稳中向好态势趋于明显。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宽松,部分地区电力供应能力富余。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6.3%,增速同比提高3.6个百分点,延续了2016年下半年以来的较快增长势头。
第二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6.1%,拉动全社会用电量增长4.4个百分点。第三产业用电量同比增长9.3%,拉动全社会用电量增长1.2个百分点。受上年同期高基数、一季度气温偏暖等因素影响,居民生活用电量同比增长4.5%,为近10年同期第二低增速。
上半年,全国规模以上电厂发电量同比增长6.3%;6月底,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装机容量16.3亿千瓦,同比增长6.9%,供应能力充足。煤电有序发展效果明显,煤电投资同比下降29.0%、煤电
新增装机规模同比下降48.3%。电源结构及布局持续优化,新增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新增总装机的73.4%,比重同比提高20个百分点。
电力企业多措并举有效促进新能源消纳,弃风弃光问题有所缓解,风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同比提高67小时,太阳能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同比提高39小时。全国煤炭供需平衡偏紧,电煤价格高位上涨,煤电企业电煤成本大幅攀升,大部分发电集团煤电板块持续整体亏损。
中电联预测,受2016年下半年高基数等因素影响,今年下半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略高于4%,全年同比增长5%左右、与上年总体持平;若迎峰度夏期间出现长时间大范围极端高温天气,则全年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将可能略高于5%。预计全年新增装机略超1亿千瓦,年底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7.6亿千瓦左右,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占比进一步提高至38%左右。预计下半年全国电力供应能力总体富余、部分地区相对过剩。电煤价格继续高位运行,市场交易电量降价幅度较大且规模继续扩大,发电成本难以有效向外疏导,预计煤电企业将持续亏损,发电企业生产经营继续面临严峻困难与挑战。
7月24日,中电联电能替代产业发展促进联盟发布《2017年第二季度电能替代发展报告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。
《报告》显示
2017年二季度,我国电能替代项目完成替代电量约333.28亿千瓦时,折合标准煤1346.44万吨,减排二氧化碳约3356.68万吨,减排二氧化硫约100.98万吨,减排氮氧化物47.13万吨。
据了解,我国电能替代主要在制热类、动力类领域,且二季度两个领域电能替代电量之和,约占我国电能替代总电量的88%。
《报告》显示
2017二季度,制热类电能替代完成替代电量约为186.00亿千瓦时,约占总替代电量的55.81%。
其中包括:
1、供暖类完成电能替代电量12.52亿千瓦时;
2、制冷类完成电能替代电量9.14亿千瓦时;
3、工(农)业生产(制热)类完成电能替代电量160.05亿千瓦时;
4、生活电气化类电能完成电能替代电量4.29亿千瓦时。
《报告》指出
2017年二季度,动力类完成电能替代约107.91亿千瓦时,约占总替代电量的32.28%。
其中包括
1、工(农)业生产(动力)类完成电能替代电量82.39亿千瓦时;
2、交通运输类电能替代电量25.52亿千瓦时。
除去制热、动力类,2017年二季度,燃煤自备电厂、地方电厂替代电量约为39.37亿千瓦时,约占我国电能替代总电量的11.81%。
中电联电能替代产业 发展促进联盟秘书长郭炳庆
针对上半年我国电能替代总体情况,中电联电能替代产业发展促进联盟秘书长郭炳庆向记者表示,随着中央、地方政府的有力扶持,“煤改电”项目在我国进一步的推进。2017年以来,地方政府通过创新项目运营模式吸引大量的社会资本,推动了电供暖项目的实施,获得更多科研机构、设计机构、高校、行业协会等的支持。新的电供暖运营模式,未来将成为我国电能替代领域的重要推动力。
德标专业生产供应电力产品(冷缩电缆附件)新型液态硅胶注型机,设备具有一拖三功能,可以同时给3台平板硫化机供料,简单操作,按照需求设置相对应的工艺参数即可实现,工艺可遥控器控制,省时省力。有意向购买者可以联系:肖经理 18321638559。